本文在ChatGPT3.5辅助下完成,我写了2000字左右,根据ChatGPT改完不到5000字。

这个世界是一个充满变幻和不确定性的地方,就像无定型的流沙一样。大大小小的沙河纵横交错,流向不断变换,仿佛一个无穷无尽的迷宫,即使是最聪明的人类也难以从中找到规律。我们得到的知识只能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成立,而且往往只是暂时有效的。就像流沙中沉浮的盒子,它们有着如棱角一般的规律可循,但这些规律只是一时的,它们可能会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失效。

我们经常会认为自己所知道的一切都是真实的,是不变的。然而,当我们走出自己的小世界,探索更广阔的领域时,我们很快就会发现,我们所认为的真理和规律只是表面的,背后还有更多的未知和不确定性。就像流沙中的盒子一样,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瞬间的局部现象,而这个瞬间可能只是偶然的、短暂的。

1 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真理

1.1 现有知识的产生方式

现有知识的产生方式多种多样,它包括归纳推理、演绎推理、类比推理以及想象和直觉推理等形式。其中,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是更为通用的形式。归纳推理是通过对众多特殊的现象和事实进行概括和抽象,从而得出一般规律;演绎推理则从已有的一般规律出发,经过严格的必然性推理,解释和预测特定的特殊现象。类比推理则是从一般规律直接得到另一个一般规律的方式,是一种基于相似性的推理方式。而想象和直觉则是一种比较直观和压缩了多种推理步骤的知识产生方式,它们依靠个人经验和直觉,通过类比和归纳的方式获得新的知识。

1.2逻辑推理的源头是想象

在上述各种推理方式中,演绎推理是最为严谨的一种形式。然而,即便演绎推理看起来是最为可靠的一种形式,它本身并不会产生任何新的知识。演绎推理只是将已有的知识重新组织和描述,从而推导出新的结论。同时,即便演绎推理的“必然性”也存在两点重要的质疑。首先,无限追溯三段论的前提的前提必然是通过归纳得到的,而归纳推理所依仗的“齐一性”是人类一厢情愿的想象,因此演绎的前提可能存在错误。其次,推理形式本身的正确性完全依赖于直觉,如已知p→q,∵p,∴q。我们无法准确地证明类似的推理形式本身的正确性,只能粗略地将其归于“不证自明的”。因此,我们迄今得到的一切知识的源头皆来自想象。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真理。

1.3 真理的“不存在”或“不可知”

一种经典反驳是这样一种悖论,“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真理,这句话本身是否是绝对的?”该悖论表明,如果我们假设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真理,那么这个假设本身就是一个绝对的真理,从而导致自相矛盾。我认为这种“自指悖论”只是在玩文字游戏罢了。然而,作为思考这个问题的人类观察者,我们可以考虑另一种解释。我们可以认为这个世界上确实存在绝对的真理,但我们无法获得对它的全局证明。我们只能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等手段,尽可能接近真理,并通过不断的修正和改进来逐步靠近它。此外,我们也可以考虑相对真理的概念。相对真理是指在某个特定的文化、历史、社会和个人背景下被认为是真实和正确的观点和价值观。这些相对真理可能是主观的、临时的,但它们在特定的情境中对人们的思考和行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准确的说法是,我们不能用充分的证据证明这个世界上是否存在绝对的真理,故而即便绝对的真理存在,我们也只能得到它在一个局域内的证明,而无法它在全局下的普遍性,这和其他仅仅只在我们能够涉足的局限范围内证明的相对真理无法产生任何差别,故对于人类这个观察者来说,也就与“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真理”同等性质。

因此,我们不能将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提并论。虽然我们无法获得对绝对真理的全局证明,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不存在。与此同时,相对真理在人类社会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们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和需求来选择和运用相对真理。

2 一切判断都在“相对”的框架之下

2.1 判断的分类和要素

判断是人类思考和行动的基础。在人类社会中,我们不断地进行各种判断,如何判断真假、善恶、重要和次要等等。判断的种类可以分为两类: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事实判断是指判断某个陈述或者描述与事实是否相符,是否正确或者错误。这种判断是基于客观的实际情况和事实,例如,我们可以判断太阳从东边升起这一陈述是否正确。而价值判断则是指基于人们的价值观,判断某个事件或者行为是否符合我们的价值观。这种判断是基于主观的看法和价值观,例如,我们可以判断某个行为是否道德。

判断的过程需要满足三个要素:判断主体、判断对象和判断标准。判断主体是进行判断的人或组织,判断对象是被判断的事物、事件或现象,判断标准是用来判断的规则、标准或者准则。无论是事实判断还是价值判断,都需要满足这三个要素。例如,对于一道数学题,判断主体是学生,判断对象是这道数学题,判断标准是数学公式和规则。在判断过程中,判断主体需要按照判断标准来分析判断对象,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结论。

2.2 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对象

要进行判断,必须要有一个具体的对象。在判断中,我们需要将对象的情况进行描述,将其转化为语言形式,以便于我们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在事实判断中,对象是“描述”。例如,“今天天气晴朗”和“明天会下雨”都是描述。通过事实判断,我们可以判断描述和实际情况是否相符。如果描述和实际情况相符,那么判断结果为“对”;如果不符,那么判断结果为“错”。

在价值判断中,对象是“事件得失”。例如,当我们评价小明迟到时,我们需要考虑他迟到的原因和结果。如果他是因为睡懒觉迟到的,那么我们认为他违反了规定,即违背了诚信,这件事是“错”的。但是,如果他迟到是因为他在路上救了一个人的生命,那么这个事件的“得”比“失”更大,这件事就是“对”的。

2.3 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标准是“相对”的

判断标准是决定一个判断结果的准绳,它可以基于法律、伦理、道德、文化、信仰等多种因素。因为不同的人来自不同的背景、拥有不同的观念和信仰,所以他们的判断标准也会不同。

在价值判断中,判断标准更加复杂,因为它涉及到个人的情感、信仰、道德、伦理、经验等多个方面。例如,对于某个行为是“对”还是“错”,可能会有不同的标准:有的人可能认为个人自由最重要,而有的人则可能认为社会和谐最重要。对于“小明因见义勇为迟到了”而言,A认为小明路见不平助人为乐、做的对,B认为小明自己如果死了得不偿失做的不对,C认为迟到就是迟到,不管发生什么违反规则就是“错”。此外,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时期中,判断标准也会发生变化,即使是同一价值观,也可能在不同的时代和文化背景中产生不同的解释和应用。因此,我们需要认识到,判断标准是相对的,没有绝对正确的标准,每个人都应该在尊重他人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性和良知去做出判断。

对于“事实判断”而言,判断结果的正确与否取决于描述是否与事实相符。然而,描述本身所依赖的符号和概念却是相对的,这就使得事实判断的标准也是相对的。例如,“太阳明天一定从东方升起”这一描述,其正确与否是基于我们对太阳、一天等概念的共同理解和约定的,如果我们假设这里的太阳是指“若干光年以外的某颗恒星”,或者“‘明天’中的一天是火星上的一天”,这个事实判断就会变得不一定正确。同样地,描述“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时,我们默认使用平面几何的数学公理,这个描述在平面中是正确的,“对”的,但在曲面场景下就可能是错误的,“错”的。因此,事实判断的标准也是相对的。

3 道德的相对性和相对稳定性

3.1 道德的相对性

道德也是上述价值判断的范畴。本文认为,道德准则的制定和实践是基于社会、历史、文化和人类主观经验等因素的交织,而不是基于客观的、普遍适用的规律。没有一种特定的道德观念是“正确”的,每个人应该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经验来决定道德准则。

不同文化区域的道德是相对的。在某些文化中,亲吻亲戚是非常普遍和接受的,而在其他文化中,亲吻亲戚可能被视为不适当或甚至是犯规的。这种行为的道德评价是相对的,即取决于特定的文化和社会背景。在一些文化中,这被视为表示亲密关系和爱意的合适方式,而在其他文化中,则可能被视为过分或不礼貌。

同一地理位置、不同时期的道德是相对的。在美国历史上,奴隶制度曾是合法的,奴隶被视为财产,可以被买卖和剥夺自由。然而,在19世纪中期,反对奴隶制度的运动越来越强大,并最终导致了美国内战的爆发。在战争期间,联邦政府颁布了《解放宣言》,宣布所有奴隶自由。1865年,美国通过了第13条宪法修正案,废除了奴隶制度。这表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下,道德价值观可以有所改变。

3.2 道德的相对稳定性

道德是人的道德,虽然理论上道德的内容随时代和环境千变万化,具有相对性;但人类作为只能短暂存在的物种,有着整体上一贯而终的一些价值观念,因此道德又具有相对稳定性。比如,在大多数文化和时代中,杀人都被认为是不道德的。尽管在某些情况下,例如自卫或战争中杀人可能被认为是合理的,但大多数社会对无辜杀戮持有的道德立场是稳定不变的;尊重父母在许多文化中都被视为一种基本的道德准则。尽管具体的表现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但许多社会都认为孝顺和尊重家长是道德的基础之一;大多数文化都认为偷窃是不道德的。虽然偷窃的定义可能因文化、时代、环境而异,但人们通常都认为窃取别人的财物是不道德的。

3.3 道德的相对性带来的价值观冲突和进步

单个人类个体所生活、甚至可以被评判的年代更加短瞬,其道德的固定性和与周围环境中其他人道德的一致性就更高。在这种时间上的有限约束下,价值观这一非客观产物被赋予不同于客观世界逻辑中的“对”和“错”的主观对错判断。因此,在思想和行为上太过于特立独行的人,会因其“错误”的价值观付出代价。反社会人格和我们也无本质差异,只不过价值观差异量大到超出在全社会范围内共存的容忍程度,所以只能被枪毙。

价值观本无高下,但拥有不同价值观的人取得现实利益的能力不同,如以权力和影响为核心价值观的人比以利他和情爱为核心价值观的人在事实上取得更有效的话语权。另一方面,在集体决策或评判时,持有人数占多的价值观往往能够压倒少数人所持的价值观,处于利益或道德制高点。

一些价值观是可以相互接纳的,这种情况下,人们可以通过理性的沟通和相互尊重来解决分歧,最终实现和谐共处。例如,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中,人们可以尊重彼此的不同文化背景、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从而形成一种相互理解和接纳的氛围。

然而,一些价值观却无法相互接纳,甚至会相互排斥。这种情况下,人们很难通过沟通和交流来解决分歧,可能会产生矛盾和冲突。例如,在某些社会中,存在着对于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歧视和偏见,这种情况下,不同的人很难相互接纳,往往会相互对立和产生矛盾。

当价值观之间互斥程度高时,人们需要尽可能地寻求妥协和共识,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通过沟通和妥协来解决。在某些情况下,人们也可以选择自发地远离这种不利于自己的价值观环境,或者选择抵制和反对这种价值观。当然,对于那些互斥程度低的价值观,我们可以积极地促进相互理解和融合,从而实现共同进步和发展。

个人的价值观是相对稳定的,但也可能在特定的情况下发生变化。而这些个人价值观的变化,最终可能会影响到宏观社会的价值观变动。例如“男女平等”这样的价值观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认可。

社会的价值观的进步,不仅需要个体的自我提升,更需要社会制度的改革和进步。例如,在性别平等方面,政府需要出台相关的法律和政策,推进教育和宣传,使性别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最终实现男女平等的社会目标。这些改革和进步,最终也将带来更为繁荣和进步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