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制胶之前,需要根据目的蛋白的大小,选择合适浓度的琼脂糖凝胶,简言之,长片段的DNA选用低浓度的凝胶电泳,短片段的DNA选用高浓度的凝胶电泳。

image-20230414022418127

这段话大家都知道,但不同的人理解可能不同。比如我的理解就是:如果大片段用高浓度琼脂糖的话也能跑,但是要跑很久很久才能产生肉眼可见的区分度。因此,为了节省时间(同时没有那么长的凝胶),我们选择低浓度凝胶。

直到今天我才发现,选择浓度不对的话,不只是跑得快慢的问题,而是可能条带相对大小都会不准确。

下面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载体双酶切,marker左边是切过的,marker右边上了一孔环形对照,用于显示我有没有切干净。

image-20230414021356106

如您所见,酶切载体确实比对照跑得慢一点,说明它变成线性的了,下方被切下来的小片段的大小也正确。但毕竟拉开的距离太小,不能排除切除不完全的可能(即环形的条带和线性条带重合)。这个质粒约10kb,我知道应该减小琼脂糖浓度,但用了之前为了省事存起来的1.5%凝胶。

image-20230414021742747

如上图,跑到底,也没有分开这两个带。而且愈发看起来像是大小一样。我于是切胶回收了之后,用0.7%的琼脂糖又跑了一次,用了完全一样的环形对照。

image-20230414021908974

离谱哦,它们竟然相差这么大。这两次跑胶的条带跟marker的对应关系差太多了。

结论是,不同浓度琼脂糖的区分区间不仅仅是拉不拉的开距离,而且还关乎marker准不准确。不过除了凝胶浓度,也有上样量太大拖慢条带的可能,我其实注意到这一点了,专门分了好几个孔上样,但还是浓度大了,以后可以不均分,单独在一个孔放200ng左右用来示踪,做就做全。All in all,在有更多经验积累之前,我不会再用1.5%的胶跑10kb质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