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周一次的“血车进校园”如约而至。我和其他几个志愿者早早地在约定的地点等待。安放折叠桌、摆纪念品、记录献血者信息采集表,整个流程了然于心。同学们的献血热情很高,血车上的设备还没准备好,就已经有来献血的同学在一旁等待了。

中午的时候,来了一个穿着黄绿色运动服的中年大叔。我看他在我们的摊位前面向这边看,便走上前去,问他:“您好,请问是想献血吗?”

他说:“你看我是想献血的样子吗?”

这个问题让我有些懵,我愣了一下,笑着答道:“您身体这么棒,一定可以的,有问题可以问医生。”

然而,他接下来的话却让我不知所措:“你们采血的成本是多少?”

还没等我回答,他又说道:“零成本采血,那么贵的价格卖给病人,无不无耻?”

说罢,他扭头就离开了,留下了我们几个愣在原地。

旁边医院来的姐姐宽慰我们说:“没事,说什么的都有,这种事我以前见多了。在大学里还好一点,平时在大街上,会遇到更多这样的人。我们做好自己的事就好了。”

对那个说我们无耻的大叔,我想说:你口中的“无耻”,来源于你的无知。

“无偿献血有偿用,真坑!”

我想有过这个想法的人不在少数。我曾问过身边的几个同学,能回答上来为什么的寥寥无几。

我们很多的“愤怒”,其实都是因为不了解。

一个外行人,理所当然地认为,血是老百姓免费捐出去的,你却拿来卖,不是坑人吗?

真不是。

这看起来似乎匪夷所思:病人用血时花的钱,没有一分是用来买血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第十四条规定:公民临床用血时,只交付用于血液采集、储存、分离、检验等费用;具体收费标准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门会同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制定。

不要觉得采集、储存、分离、检验等环节很简单。关乎生命健康问题,每一步都要严格把控。

采集

从采集开始,几乎所有的医疗用具都是一次性的,用完就要扔掉。采血袋、采血针、弹性绷带、还有很多我叫不上名的用具,用一次就要销毁。

单采血小板更加“奢侈”。

其设备非常昂贵(几十万到百多万)。尤其是一次性的耗材每套1000元左右,仍然是采集一次就报废。这也是为什么一袋不足半瓶矿泉水体积的血小板能卖到1600元“天价”的原因之一。

然而,这还只是个开始。

分离

收集到的血液送到血液中心后,除了少部分保留为全血外,大部分都会分离为红血球、白血球、血小板和血浆四种不同成分的血液成分,用来救治有不同需要的病人。

血液的分离会用到“离心机”、“全自动血液成分分离机”等诸多技术型设备。设备本身的造价自不必多说,还要有持续不断地供电、专业培养的技术型人才和不可预计的设备维护。而这些,都是钱!

检验

为保证用血安全,采集到的血液要经过严格的血型和传染病筛查,防止艾滋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等疾病借由输血这一途径传给他人。

而这些检验,又会用到“自动血型分析机”“全自动病毒化验机”“核酸化验仪器”等昂贵设备。

储存

血液的储存可不像存水果。

水果坏了,顶多吃坏肚子。

血液储存出了问题,要的是命!

新鲜冰冻血浆由抗凝全血与6-8小时之内在4℃条件下离心将血浆分出,并迅速在-30℃以下冰冻成块。血浆中的凝血因子VIII和V是非常怕“热”的。一旦高于这个温度就会失去疗效。

因此,冰冻状态要一直持续要使用之前!而血小板则需要在20-24℃恒温下持续不断地震荡。我们知道,血小板与凝血有关,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如果不进行持续震荡,血小板会很快凝聚,然后死亡。

一袋血液,可能马上投入使用,也可能要存放长达几年的时间,在这几年时间里的每一秒,都要严格控制温度和震荡等条件,其储存费用可想而知。

除了直接成本之外,每一袋血液实际上还包括宣传招募,纪念品,仪器设备、车辆的维护保养,水电,人员和血站建设费用等间接成本。

总之,大叔口中的“零成本”实在是无稽之谈。

无偿献血有偿用,不坑!

做血车的志愿者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能见到很多有趣的人,听说很多有趣的事。

我清晰地记得,一对中年夫妇专程来到我们学校献血,最终软磨硬泡说服了已经准备下班的医生重新打开设备再抽一次血。一个研究生同学非要在“国籍”那一栏窄窄的格子里挤下“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么多个字(那个框其实只够填“中国”两个字)。日本的留学生小姐姐细细地打量了十多分钟才挑出一张中意的明信片(一般人都是随便抽一张就走)。卖面膜的大爷看到我们“生意兴隆”,与我们协商提供赞助。

我们本该有更多像他们一样温暖而有趣的人,却有一些别有用心之人歪曲事实,误导大众。

有人信誓旦旦地在一些论坛以“一位有良知的医生”的名义发表一些极具蛊惑性的言论:“你见过医生献血吗?”、“血站的人根本不献血,他们只喝血”……这类言辞的广泛传播激起了千层浪,这也是导致“血荒”的原因之一。

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显示,2011年时,中国无偿献血人数仅占总人口的0.9%,远远低于同时期美国日本及欧美等其他国家平均水平。美国同期的无偿献血率是6%、日本是7%。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当这个数值达到1%~3%才能满足该国基本的供血需求。

“不信任”是大家不献血的首要原因。而“不了解”又是导致“不信任”的重要因素。我不知道那个说我们无耻的大叔经历过什么。也许他本人或家属曾在用血问题上遇到困难,或是看到了一些他眼中的黑暗、龌龊、不公平,才会对“无偿献血”产生如此大的偏见。

医生姐姐说:有很大一部分人,他们平时是不献血的,只有到了他们认为的“需要”的时候才去献血,比如汶川大地震之类的事件。但实际上,在这种时候是最不缺血的。街上的血车可以连成一条长龙。真正缺血的是平时!捐献者却因为看不到自己的血液用到何处而放弃献血。因为极少数的负面新闻,他们的善意被“不信任”所掩盖。

但有一句话这么说:“世间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在看清楚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更何况,也许你看到的并不是真相,或者不是全部真相呢?

我没有精力,也不想浪费时间去调查那些所谓的“黑暗”。但就我所接触到的人和事而言,我看到了献血者的爱心、血车上护士姐姐的温柔、司机师傅的直爽。

有因为各种原因不能献血的同学在朋友圈积极地为我们宣传活动信息;热心的大爷告诉我们献血后的注意事项,并让我们一定要叮嘱那些献完血的同学;素不相识的两个人通过一次献血成为朋友;女孩拿着爱心便当为刚抽过血的男朋友补充能量;血液中心发来短信,通知我献过的血将在近期用于患者。

我的一个经常在医院做志愿活动的朋友告诉我,有很多病人要等非常非常久才能拿到需要的血液。试想,又有多少生命没有等到那份珍贵的血液而永远离开了我们呢?

2018年3月31日,中国全面取消互助献血。这意味着,从这一天起,所有临床用血将全部来自于公众自愿自发的无偿献血。也就是说,中国的血,只来自陌生人。如果我们都因为一些道听途说的毒鸡汤而收起了对他人的信任,当灾难降临到我们自己的头上,又有多少人愿意伸出援手呢?

这里引用在微博上看到的一句话:“尽管这种想法透露着一种“不合时宜”的天真,但如果想让血荒不再出现,这似乎又是我们每个人唯一能做到的事——一边拿出信任、交付自己的善意,一边期待它不会被辜负。”


献血小常识:

  1. 没有可靠的证据表明献血有益健康,但至少能保证对身体是无害的。
  2. 献血十分安全,不会感染疾病,整个过程都是严格无菌密封的。但凡接触血液的用具都是一次性耗材,不会造成交叉感染。
  3. 献血分捐献全血和成份血(主要是血小板),在临床中,对血小板的需求要高得多。但由于公众认知的原因,血小板的捐献者很少而且比较固定。
  • 捐献完全血后再次捐献全血最短间隔是6个月;
  • 捐献完全血后再次捐献成份血最短间隔是3个月;
  • 捐献完成份血后再次捐献成份血最短间隔是14天;
  • 捐献完成份血后再次捐献全血最短间隔是1个月。
  • 各地规定略有不同。
  1. 献血疼吗?用亲身经历告诉你,跟打针没啥区别,献完也没有什么“身体被掏空”感觉。(不过要是晕血的话还是要谨慎对待的,学姐说之前也有同学在献血时晕倒过。)
  2. 工作人员态度会不会很差?
    网上有过一些因为“血站工作人员态度差”而不去献血的言论。但就我看来,虽然每一次来学校的血车上的人都不是同一批,但他们每一个都像天使一样。态度非常非常非常好!
    记得第一次献血的时候,护士姐姐为了分散我的注意力一直跟我说话,献完血还问我是不是平时不爱说话,然而我的内心想法是:“我根本插不进去嘴好嘛23333”。

PS. 据统计,很多人是有献血意愿的,只是不知道献血的途径。如果是大学生,可以关注学校红十字会的活动信息。其他时间也可以在当地的血站或者血液中心献血。

最后,还是希望大家能动用自己的力量,影响周围的一两个人,减少一些因为“不了解”导致的偏见和误解。